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时间:2025-02-16 05:20:41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王的演讲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GeorgeVI)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Logue)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励志一生。顶点作文。)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2

每个人都选择了命运之林中的一条林荫小道行走着,我们的人生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着。也许这世间最出名的抉择就是汉姆雷特那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千年一叹,扼住了多少人命运的咽喉。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乔治六世和他的好朋友莱昂纳尔,他们深厚的友谊以及国王克服命运羁绊的精神应当是我们歌颂的主题。但是在此之余,我更加感慨于爱德华八世的抉择。

人最初的形态,到底是应该作为一个充满欲望,追求梦想的生物个体存在,还是应该作为一个背负使命,给他人带去欢乐的责任体而存在。面对爱情与江山的抉择,爱德华八世最终选择了爱情。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执着,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放弃一切。抵制教会的信条,让出国王的高位,人如果连自己想做的事都不能做,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那么身居高位又能怎样?终究会被教条束缚着,被命运安排着。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会得到自己期盼已久的爱情;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多少人还在沿着命运指给他们的林荫小道不情愿的行走着,最终一条路走到黑。垂暮之年,他们或许还会很感慨的对着子孙说一句“如果当初给我选择,我宁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看你愿不愿意。在闲暇的时候,我也经常思索人生的意义,我们究竟何去又何从。佛家空视万物,儒家博爱众生。人到底应该为自己而活,还是应当为别人而活。也许百年之后,这一切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虽然显得有点偏离主题,但我还是很喜欢乔治六世接受命运挑战的精神。他有着显赫的家世,却并没有太多令人羡慕的童年,他的童年从黑暗的阴霾中走出,最终形成了心理障碍,说话口吃。但是命运似乎在跟他开玩笑,他哥哥退位之后,他便面临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法摆脱的命运,成为国王。在命运面前,他并没有退缩,历经坎坷,想要退缩过,想要放弃过,但是最后在好朋友莱昂纳尔的帮助下,他成功了,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国王,英国的精神支柱。他小时候的经历,他克服自身弱点的那满头大汗,无不让我震撼。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也许我可以体会到一点他演讲时的压力和紧张。人前,我们要表现得从容不迫;人后,或许我们会准备得狼狈不堪。

乔治六世、爱德华八世两个伟大的领袖,所带给我们的不只只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还带给我们精神的震撼。爱德华八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不管他的选择是什么,他没有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命运主宰。而乔治六世更是克服了困难成为一位伟大的国王,面对从哥哥手中接过的使命,他也曾想逃避,但他却坚持了下来,不断地坚持、锻炼,最终成为英国的精神支柱。

每个人都会有选择,有期待。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又该怎样活着?我一直想不通这些问题,似乎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亦步亦趋,追随者他人的脚步蹒跚着。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着。面对命运交给我们的事情,既然无法摆脱,我们就只能从容应对了。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3

冲出内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观《国王的演讲》有感

每个人心中都会潜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或许时机没到,或许还未激发唤醒,所以,我们必须冲破内心的屏障,坚信自己一样拥有这个能力,一切皆有可能!

释放本心的压抑,卸下自己附上的枷锁。影片中主人公艾伯特的口吃是复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缺陷,胆小、怯懦 ……此处隐藏13233个字……父亲确实严重口吃。影片中的人物基本符合史实。乔治的哥哥爱德华八世也真的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儿。片中的他,在戏份上有点反面形象,甚至还拿弟弟的弱点咄咄逼人的取笑。其女友辛普森夫人也更不用提了,据说真实的她也确是个泼妇。以我看来,爱德华八世能置国置家置伦理于不顾,与有夫之妇大胆相恋,其故事情节应该远不止本片中描述的那么简单,真乃“性情中人”,对这位做了三百多天的国王于国于家的贡献暂且不说,单从痴情这方面来讲,其勇气魄力可窥一斑。

《国王的演讲》在今年奥斯卡评比中获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12项提名。也祝此片在颁奖典礼上,能全部的让这些提名名至实归。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4

看这部电影当然是因为它在金球奖的表现~结果真的很厉害耶!

这是一个关于乔治六世的故事,乔治六世是英女皇的父亲。乔治六世从小就受着口吃病的困扰(科林费斯饰),国王乔治五世去世后,为了美人不要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亦把皇位让给了乔治六世。乔治六世是个善良的人,可是因为他的口吃,他就连读出一篇演讲词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海伦娜(邦汉卡特饰)也是未来英女王的母亲到处帮他找医生,最后找来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杰弗里拉什饰)。随着德国军卷起的战争,国家需要的是安定民心,于是乔治六世努力的练习改进他的口吃病,为的就是要对全国人民讲好一篇圣誔演讲词!

没有任何特技,没有很迂回的情节,单挑拍摄技巧,单挑演技!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演得很好,尤其是演乔治六世,海伦娜及莱昂的演员们。

科林演的乔治六世,虽然是受着口吃果扰,但也不失皇帝的气势,把角色的多面性都演出来了!重点是他演的口吃不纯是口吃,每一段口吃的戏他都给富予了原因的,这段是因为面对太多人紧张,下一段是因为生气为甚么讲不好所以口吃,亦有因为很想讲得好就越口吃,演绎是多层次的,每次看都能看到口吃背后的故事。

邦汉演的乔治六世的妻子亦演得很到位,不是一般定的王室的贤良淑德的形象,她演的妻子会支持国王,安慰国王,逼国王去看医生,给国王信心,把已经给人核板印象的皇后角色演得生动起来了!

杰弗里算是片中最幽默的一个角色了,可能是因为在戏里面他以前也是个演员的关系,所以他可以这样做!他和国皇的关系一开始是战战荆荆的,面对着国王的大怒,老师演出了恐惧,可是为了让国王明日他是可以克服口吃的,他敢与国王对抗,甚至骂国王!最后,他与国王都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了!

全片的镜头拍摄都有一个特色,就是WIDESHOT非常正中的摆放,而在对话的拍摄里,把人物的头放置在画面的左右其中一方,这样的画面剪接起来的视觉效果反差很大,看起来很美!而且片中有很多画面都选择性的用了把国王置中CLOSEUP的FOLLOWSHOT,而每次使用这个镜头手法国王所面对的情境都不一样,国王都在步出或者步入不同的情境里,在想事情的,就在那10秒当中,观众和国王的交流是变得那么的近啊!!虽然镜头的frame是取得非常正中的,但画面里的人物却放置在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全片的构图和皇室的建筑有着紧密的连系。导演因应着皇室建筑的对称和刚好的比例,在镜头里也做了这样的调整,所以看电影看起来是那么有“英国皇室味”。

纵使整部电影很有皇室味,不过这并不让观众觉得有距离而没有同感。因为就算是国王,一个万人之上的国王,也是有他自已的缺点,他也是像平常人一样,一步一步的刻服困难。在布局这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是开场。开场时,是一位BBC的广播员,认真的准备广播,为乔治六世的演讲做好准备,可是乔治一上台,却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这样的对比强烈开场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一直经过反反复覆困难重重的治疗,最后他演讲的那一慕是多么振奋国民的心啊!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5

影片开始,国王乔治五世让他的二儿子约克郡公爵,在伦敦温布利球场举行的皇家博览会闭幕式上发言,我们也是由此知道约克郡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脸。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诊所,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最终他成功的克服了自己口吃的毛病。

其实,艾伯特治疗口吃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一方面,由于他已经经历过多次失败,所以他不相信自己的口吃能被治好。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他有发表公共演讲的义务。他十分希望自己能够克服口吃,所以带着复杂的心理,他踏进了莱纳尔罗格的诊所。莱纳尔罗格坚持让艾伯特称自己为莱诺,而不是医生。他也坚持称呼艾伯特为伯蒂,而不是使用尊称。莱诺希望以一个平等的地位来帮助伯蒂,他对自己非常自信,他认为信任和合作定能治愈伯蒂。他不着急治疗波蒂,而是先了解,询问伯蒂是何时开始口吃的,造成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开始的时候,伯蒂并不配合,他不能接受莱诺不对他使用尊称,拒绝谈私人问题,脾气很暴躁,并且拒绝让莱诺治疗他。直到他发现莱诺的方法能使他流利的阅读,他开始慢慢的相信莱诺。父亲死后的聊天,他才开始吐露心扉,告诉莱诺哥哥大卫经常取笑他,父亲总是严厉的对待他,母亲不喜欢他,他用唱歌的方式吐露出多年的不快。当他几乎完全信任莱诺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莱诺并不是专业的医生,没有培训执照,没有职业认证,莱诺向他坦白了自己,自己的治疗方法完全是来自于经验,即使被治罪也不会有怨言。最终他选择了继续相信莱诺,成功的战胜了自己。这提醒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是否值得被信任,不应凭表面现象去判断,而是应该用心去感受。如果我们真心的为一个人付出,他一定会感受到的。

艾伯特这个角色被科林费斯诠释的是非常细致的。他在演讲时眼神中透漏着恐惧,嘴唇一张一合却吐不出完整的话语,全身都在轻微的颤抖,让观众都为他紧张,祈祷。在家中,他是个慈祥的父亲,为女儿学企鹅,给女儿讲故事。在妻子面前,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软弱的一面。在父亲面前,他很恭敬,当达不到父亲的要求和希望时,他感到自责和伤心。在莱诺面前,他先是脾气暴躁,固执,怀疑,后是虚心,努力改变自己。当他知道是哥哥大卫继承王位的时候,他感到松了一口气,可是看到哥哥只沉迷于美色不顾国家存亡时,他又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份责任。在二战前,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电影中有一些小的细节做得非常到位,比如说扮演那个离婚两次,让爱德华八世放弃皇位的传奇祸水辛普森夫人第一次出场时穿了一件露背黑色礼服。辛普森夫人的着装不仅表明了她的美国身份,与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却穿着严肃的套装和显示地位的皮草的公爵夫人相比,一个时髦轻浮激进,难以让人信任,另一个稳重端庄有母仪天下的潜质。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希望大家能够从这部励志影片中得到一些启示。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