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袋麦子》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袋麦子》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课堂与快乐有约》,我将以《三袋麦子》的第一课时为例,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环节、板书设计这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感受。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
【学情分析及目标预设】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善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串联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营造生动、活泼、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感悟能力。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理清脉络。
4、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初步体会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质,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根据课文本身以及第一课时的教学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位为:生字词教学和初步体会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质,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我的做法是:
1、创设情境,以趣激学。
2、细致指导,注重体验。
3、优化整合,合理利用教具。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形状的生字卡片、头饰、角色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
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看、说、读、议、演等去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时,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该给学生一份怎样的礼物?
★特别的礼物——实用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开始,以土地爷爷的“礼物”导入,激起学生对新年礼物的渴望。接着,用课件出示“大礼盒”,让学生在产生接受礼物的期待中,进入生字学习。最后,学生在通过将生字带入文中的朗读与初读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明白老师这一份特别的礼物的意义所在。
★无形的礼物——体验学习的快乐。细节上的渲染,如别致的生字卡片、生动形象的头饰;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亲切、充满童趣的教学语言;生动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一舞台上尽情地表演,扔掉了学习中的负担和恐惧,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具体环节】
环节一:激趣导学,直入文本。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过大年》,欢乐、祥和而又喜庆的乐曲,渲染了节日的气氛,引领学生回味过年时的情景,为新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开课时,我以新年礼物为话题引出故事的三个主人公,直入课文的第一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收到礼物的喜悦。接着设计了“帮土地爷爷算算帐”的环节,引出课题。这样的开课设计新颖别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生字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块,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直观,变换灵活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识字的氛围。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老师给学生“派送礼物”的情境,多媒体展示漂亮的大礼盒,打开后跳出一个个可爱的生字宝宝,激起了学生和生字宝宝交朋友的热情。以和生字宝宝“打招呼”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课文中生字的音;“你以前认识他们吗?在哪里见过?”回答中,学生交流了识字经验;接着出示词语,让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比赛读。每当学生读得好时,多媒体课件会适时出现笑脸、字宝宝翻跟头的画面,这些鼓励性的小细节,无论是从声音,还是图像上都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识字热情,让他们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
环节三:“导演”分集,理清脉络。
看动画片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乐于做的事情,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故事,提醒学生一边看,一边回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假定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演,你能给这个动画故事分集吗?而且还要在课文中找出依据。这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速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在此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合作、探索和交流中忘记了这是给课文分段,并在“看”、“议”、“想”中感受快乐,得到收获。
环节四:深入局部,精读感悟。
本环节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第2—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的语言,小牛的想法和小猴的动作。“比一比”的环节中,以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分步出示,这种直观演示,能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课文的重点,从而体会到两个“不同”,即“视角的不同”和“方式的不同”。“想想、说说”让学生凭借对这几个小动物的熟悉,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读读、演演”让学生在争当童话剧的小主角这一情境中,自由组合表演。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 ……此处隐藏11325个字……一样”切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等词语来体会三个小动物的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比较,小猴看问题全面,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做事有远见的优点昭然若揭。
(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式
(1)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
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等词语)
(2)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突出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的优点)
(3)小猴的做法是怎样的?
延伸:这部分内容写的很简单,但实际包含的内容可不少。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才决定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这样,小猴遇事多动脑,为长远利益考虑的优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二)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索
土地爷爷一年后的再次拜访,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事怎样的?通过“哈哈大笑、点点头、抚摸、高兴”这些词体会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事怎样的?从而找出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
(三)接着,我通过课件出示三组词语,分别让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的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回忆课文内容,或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课文故事完全消化,也为课后习题1“讲述这个故事”奠定基础,虽然没有在课堂进行练习,但也做了“回家讲给父母听”的要求。
三、说一说、写一写:假如,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为什么?
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从聪明能干的小猴身上得到启发,都选择了有远见的做法。这个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
《三袋麦子》说课稿10[设计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让学生情趣盎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慾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正是运用了这种激趣导入的方式,别出心裁的利用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用“猜故事”的游戏方法导入,例如:芝麻芝麻开开门。《啊里巴巴和四十大道》,让学生从一句话而想到一个童话故事,从而引入今天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这样一来使学生对课文立即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同时体现出课内和课外知识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曲径通幽”之效。
二、回忆内容,整体感知
进入授课时,我首先是带着学生,将昨天通读过的课文进行回顾,唤醒学生之前在脑海里存有的信息,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新的学习。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串联式”的问题:“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学生回答师板书:土地爷爷 小猪 小牛 小猴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从而影射出整片课文的关键词“三袋麦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自读完课文后,对学生的设问中我打破了传统的:“小朋友们喜欢谁?”这种单一的问题模式,而是提出了:“谁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样的提问方式,无疑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主,成为真正了解这些小动物的主人。
三、 精读品悟,渗透读法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这部分中我所要授予学生的是在阅读中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也要始终贯穿于精读品悟之中。首先,通过投影,向学生出示描写小猪的段落,向学生示范老师在读书的方法,勾画出重点字、词、句。比如:开心、迫不及待。明确的引导学生读书时的步骤,引导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
接着,就是本课所要阐释的重点,即如何通过一个片段的讲解,实现以读代讲,渗透读法,从而实现读中品悟。要让学生通过单一的课文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读出课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再去读,这又是容易做到的。但如何将学生的这一情感培养起来呢,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只有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来感悟出课文的情感。所以在授课中我是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出示:“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指名让学生读,提问:“小猪当时的心情怎样?”开心。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猪的开心呢,我着重营造了两个情景:
一、小猪眼中的麦子是什么样子?它看到这么多黄灿灿的麦子想到了什么?它的表情(开心)。
二、快过年了,有了这袋麦子小猪的新年将会过得怎样?(很快乐,很美好)这样一来开心语气也就轻松的朗读出来了。其次,在领悟小猪的性格特点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思考:“有了这袋黄灿灿的麦子,小猪对这个新年充满了期盼,它怎么做呢?”(迫不及待)“这袋麦子在小猪的手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小猪如何啊”(能干)这样一来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那般情景中,边读边想象眼前那只可爱的小猪。
当然这样的引导方法,还存在一个这样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在朗读时会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判断事物,在这篇具有教育性的课文中,为了提高学生辨别生活的是非观,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按顺序一一讲解,而是采用了跳跃式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进入到第六自然段,将一年后的小猪的生活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一年前的小猪把开心和快乐带给了大家,而一年后的小猪把麦子吃完了是不是应该伤心了呢?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用老师刚才读书的方法认真的读第六自然段,一边想一边画出表现小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学生通过读,汇报(憨厚可爱)(他不由得舔了舔舌头)。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对小猪有个可比性,留给学生深度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得到发挥和拓展,使他们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
最后我将用自学的方式,来完成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小动物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2、最后进行汇报:怎样处理麦子的?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
四、读读悟悟
1、阅读讨论: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也各不相同。,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希望学生从三个小动物中都能看到优点)
2、如果你也得到土地爷爷送的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希望学生从三个小动物中都能看到优点,学生想出了各种处理麦子的好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也有了提高。在讨论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从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师总结: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体现了“情感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融合,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塑造个性化思维,顺应了新课下:“语文课教学应以学定教,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情寄朗读中”。以上便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个教学设计,若在说课过程中有所肤浅之处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原谅,并请予指正,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