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文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语文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巧:
1、精确、流利.有情绪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确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知道多音字“更”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不同读音。
3、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刻画的美好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引导学生表达对诗的理解。
3、利用思维导图练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说话。
情绪态度、价值观:
1、培育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绪。
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思维导图背诵)
一、从生活入手,谈话引入
师:炎热的夏季阻止了春的脚步,但是我们在诵读中又一次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再一次走进春天。
二、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春日晨景》,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
(师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出以后,教师追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日的晨景中吧!自由读课文,在读书过程中,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然后给同桌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投影出示生字
3、指名读(交流识字方法)、齐读、开火车读
五更,更好,天欲晓,春渐浓,杏花,新荷,漫坡两岸,堂前,层层碧
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更”,并引导学生运用。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生字关。
四、品读课文,感受意境。
师:这么美的诗,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用心想象一下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欣赏吧!再读课文之前,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读书提示。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
2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交流,利用句式:我喜欢,因为我想到了。
学生交流
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更”是古代计时的单位,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点钟开始,我们刚才提到的三更半夜,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候,“五更”大约就是现在的早晨三点到五点之间。“五更天欲晓”就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对应题目中的“晨”。春渐浓,指春的气息越来越浓,春的颜色越来越浓。
两岸青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杨柳吐出新绿,远望如烟;杏花在微雨的沐浴下红得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着红花,另人赏心悦目。好美丽的一幅春景图。
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空中燕子飞舞,篱笆下飞虫低鸣,春天就是这样热闹,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新长出来的荷叶碧绿碧绿的,一层一层浮在水面上,小草长满了山坡,到处都是青青的,满眼的绿色。
3、师:听了同学们的表达,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孩子,诗中描写的画面这么美好,那我们就美美的读出来吧:
(播放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延伸,讴歌春天
师:读的真让人陶醉!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杨柳如烟,杏花微雨,燕子衔泥,飞虫鸣叫,新荷小草,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春景图。大家看,思维导图不仅能让我们把课文分析得条理清楚,还能帮我们整理记忆,背诵得更快!我们要学着画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诗中描写了春天,那夏天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夏天用思维导图先画一画,整理好思路,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画,然后指名全班交流展示)
六:作业超市
1、根据思维导图完成写话练习。
2、自选超市(二选一)
(1)课下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整理在采蜜集中。
(2)画一幅《春日晨景》的诗配画。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让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同学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同学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同学学习。
教学难点:
让同学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
指导同学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同学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同学自身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同学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同学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súnsòng sīlìgāng mā Yā Yǎngliá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局部,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身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同学针对自身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同学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 ……此处隐藏26181个字……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5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秦牧散文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古罗马斗技场》场景描写的层次感。
3、引导学生学习《昆明花街》的铺张、对比、烘托之法。
4、引导学生从触觉、视觉和听觉方面去感受苏州小巷的整洁幽深和曲折多变。
二、教法、学法过程:
一、激趣
教师以适当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调整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
二、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诵读时要求书声朗朗,要求用心体会,即“有声”“有心”。
三、评读
各小组依次表演朗读,或全组读,或个人代表读,或几位代表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评读。
四、定向
学生诵读、评读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结合本单元学习特点,决定《文笔精华(二)》的学习主题。
老师示范:
主题1写景状物如何抓住特点。
主题2学习优美、准确、生动的语言
主题3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个人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共性主题;之后交给全班讨论,形成班级的共性主题。然后,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或取班级的共性主题,或取自己的个性主题,或两者兼顾。
五、研读
1、引导
教师传授研读方法:
(1)要围绕自己确定的学习主题进行
(2)要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语言
(3)要争取有所感、有所悟
2、研读
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按照上述的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填写“研读卡”
学习主题
自己体会
六、交流
1、小组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研读感受。
2、全班交流
选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介绍研读感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