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09 13:57:1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义、句意

2、(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只在此山中,(童子)云深不知处。男女生组合读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荐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 ……此处隐藏16558个字……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板书:可遇 一线希望)

(4)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 彻底失望)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

4、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练笔

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问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可遇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难遇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